普通人如何辨别新闻的真伪?
2023-12-11 15:51:33

原标题 :普通人如何辨别新闻的普通真伪 ?

旧文突然火了,把公众号版本(youquantang)也粘上吧 :

一,人何信息要有可靠的辨别出处

普通人如何辨别新闻的真伪?

就像人们聊八卦 ,总得有人为真假作保 。新闻你说这事我亲眼得可见 ,普通那就是人何你为真实性负责 ,说我听老王说的辨别,那得找老王核实 。新闻这就是普通消息的出处,很重要。人何

例如你看报上的辨别一条消息,第一句是新闻本报讯,意思就是普通我家记者亲眼得可见 ,这时你就要看报头了,人何要是辨别是《文汇报》一类的大报,可信性就高;要是你拿的是《秘史奇闻》之流的小报 ,别信,当笑话看。还有,要是第一句是新华社消息,那就是我听新华社说的 ,基本可信 ,总之越大的机构越靠谱 ,反之亦然  。

原来还有一种本报综合消息 ,现在不太用了 ,因而没有交待清楚信息来源。我们看新闻时,必定要留意消息的出处 ,一来可以判断是否可靠,也可以预料发布者的立场(可见第五条)。

我们正处在一个旧传媒理论被颠覆,新传媒理论尚未形成的时代 。过去的新闻,不管怎样转载 ,都能找到明确的出处  。自媒体出现后 ,来源不清的消息铺天盖地。

例如你看路边两人打架 ,就拍了视频发到朋友圈  ,然后被大量转发  ,这时你在无意间成了一个自媒体 。但是你发的这个消息不完整 ,人们很难判断这是一件真实发生的事情 ,还是一段摆拍视频。

二 ,消息要完整

完整的新闻要有六要素 ,即5W1h,简单说就是某时某地某人出于某缘故而做了某事导致了某成果。要是一个记者看可见你发的视频  ,觉得挺有意思 ,就去采访 ,他可能会这么报道:

本报讯(消息来源),昨天下午(when) ,在大光明电影院门前(where)发生了一起斗殴事件(what) 。

打斗的双方是张三和李四(who),起因是张三踩了李四的脚并拒绝道歉(why),二人争吵后大打出手。打斗异常惨烈 ,现场血流满地 ,斗殴双方正在住院治疗(how) 。

其实大部分新闻做不到六要素俱全 ,但总要力求完整。要是张三踩了李四的脚并拒绝道歉是李四告诉记者的 ,记者就必须去找张三核实,否则这就是一面之辞 。我们看新闻时也要特别留意这一点,是否给了当事双方或多方同等的发言机遇,一面之辞不可信。

再例如去年有一个很火的视频,警察反复要求一司机出示驾照,司机蛮横抗拒。警察警告三次无效后喷辣椒水制服司机 ,押上警车 。视频的最后 ,一个警察走过来指着镜头说 ,你可以拍 ,也可以发 ,要发就全发 ,别删 。

这位警官要求的也是完整性,前因后果 ,交待清楚。要是拍摄者仅仅发出前半段,人们会说司机撒野,警察无能;若仅仅发后半段呢,又让人觉得警方滥用暴力 。这就叫选择性报道,高明的欺骗甚至不用说谎,仅仅要有选择地陈述事实,就能诱导人得出错误的结论 。

好在拍摄者发出了完整的视频,但要是他选的是抖音呢 ?新手仅仅能发一分钟,他不得不删减一半。要是发朋友圈呢?仅仅有十五秒。抑或当时他就仅仅拍了一半呢 ?自媒体速度快,覆盖面广,基本上新鲜事都能一网打尽 ,这是传统媒体无法企及的。但自媒体视角单一  ,信息碎片化 ,我们应该对其真实性保持警惕 。

三,看证明是否有力

事件性的消息 ,例如那个打架的新闻,记者会通过各种途径核实  。他会采访当事人、旁观者 ,还可能调监控视频 、去医院查病志、去公安局查记载,总之他要证明事件是真实的。为了避免冗长 ,证据不必定全写在报道里 ,首发媒体为真实性背书 。

观点性的消息 ,就需要强有力的证明了 。例如网上转载过不锈钢水壶有毒的新闻,是一家晚报采访一个在读博士生后得出的 。这就是一个很烂的消息 ,没有提供充分的证明,在读博士生的话并没有权威性。

要证明不锈钢水壶有毒 ,得说清楚是部分品牌有毒还有全都有毒、毒素是什么、怎样产生的、对人体的伤害如何等许多问题 。这些问题媒体并没有专业能力 ,因此要引用质监局的报告、大学实验室的数据、医学专家的解释等等,这些都可以归纳为诉诸权威。

四,利益相关方发布的消息可疑

然而权威未必可信。人们往往有种错觉 ,以为在某领域成为权威的人 ,就有高尚的品德。其实不然,德高不必定望重,大部分权威不肯透露自己领域的负面消息  ,甚至很容易被收买成卖瓜老王 。这与第三点矛盾,靠第五点弥合。

与分享新鲜事的个人媒体不同 ,现在还有由团队或者公司运作的自媒体 ,他们的最终目的是盈利。一个卖药酒的公众号说自己的酒包治百病,人们不会信。但他要是讲一大堆故事 ,再找一堆专家站台 ,可能真就有人信了 。或者他把文章发在不相关的平台上(当然花钱了),写一点儿真实的消息,再掺点自己的广告 ,这就是软文 ,很难识破。

五 ,兼听则明,偏听则暗

单一信源主张的事情,哪怕被转载一亿次 ,也不可信。所谓孤证不立 ,法庭和科研都不会采纳孤证,会从其他角度寻求证明 ,就是交叉佐证。看到一个对你有影响的消息,别急,再找找其他媒体的报道,核实一下。

现在的AI大数据什么的,仅仅推送你想看的东西,今天看了娱乐八卦 ,以后天天推娱乐八卦,让人像毒品一致上瘾 ,顶讨厌 。还有人所在的圈子也一种局限,要是遇到一个没什么交集的朋友 ,借他手机看看朋友圈,你圈里刷爆的消息,他圈里可能完全没有。兼听则明 ,偏听则暗 ,话是这么说 ,很难。

尽管经常标榜自己客观中立 ,其实所有媒体都有基本的立场 ,他们的报道都有所倾向。新出的澎湃新闻就直接说自己有态度 ,态度是什么?态度就是偏可见 。例如美国媒体分为左派和右派,我国分为左派和极左派 。不要仅仅看与你立场一致的媒体 ,也要看不一致的 ,这样才能更真实地认识世界 ,正如教父说的,亲近朋友,更要亲近敌人。

六 ,越快的新闻越模糊

例如十分钟前纽约发生一次爆炸  ,那么报道可能仅仅有这一句。要是细节非常多 ,炸药种类伤亡人数凶手身份都挖出来了 ,可疑,真新闻不会这么快。

首发消息追求的是时效 ,快了就模糊。细节会慢慢暴出来 ,这些细节又积累成大反转 ,例如刘强东案 。现在看到大新闻,别急着评论,等 ,不反转个两三次都不正常。

七,区分陈述和解释

现在传统媒体在速度和广度上拼不过自媒体了,因此他们在向深度进军  ,发出来的消息都要解释深层次的缘故 ,有些还要预测未来的发展。许多新闻把解释和陈述混在一起了  ,要分清楚。要是你不赞同解释,并不能证明陈述为假,反之亦然;

解释坏事情往往让人不高兴 。例如李玫瑾解释药家鑫的杀人动机 ,许多人指责她在为凶手开脱 ,其实仅仅有解释清楚了 ,找到了深层次的缘故 ,才能预防悲剧重演 。

八 ,不合乎常识的不可信

常识是个很笼统的概念 ,不如简化为:除了政治以外 ,我们在中学里学过的所有课程。尤其是数理化,肯定有错,但我们可能一辈子也等不到它们被证明有错之时 。

许多骗局都可以用学校里的知识驳倒 。例如水变油 ,强键和弱键,中学化学;磁化水 ,铁和镍才有磁性 ,中学物理;富氧水,吸收氧气的是肺而不是胃 ,中学生理 。

九,警惕以辞害意

那些特别漂亮的文字 ,特别精妙的论证 ,让人看得一愣一愣的 。保持冷静,搞清楚华丽的外衣下面,有没有虱子 。

文字漂亮的记者,例如早期的萧乾 、徐迟。后来还有个柯云路 ,作家出身,文笔了得 ,他写的气功师和神医,真是害人不浅 。还有现在的咪蒙 ,也是文采斐然 。其实这个辞的概念还可以放大,例如颜值主播。

最后,这个世界如此残酷,而我们还能幸存下来,说明我们现在的生存策略是有效的。因此对于一切试图改变你世界观的文字,或者可能影响你决策的信息,在全面审慎的反思之前 ,默认它是假的。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一切事情 ,仅仅要说出来 ,就有三分假,再写下来 ,就假七分了。几条鉴别假新闻的心得 :

一 ,看消息出处,路透社新华社美联社一类大机构靠谱一点儿,那些压根就没有来源的消息 ,不可信;

二,看消息来源的权威性 。例如网易转载过钢水壶有毒的新闻 ,是一家晚报采访一个在读博士生后得出的 。稍微有点职业素养的记者都知道,一个博士生不权威 ,不够大新闻;

三,利益相关方发布的消息不可信 。某人能在某领域成为权威 ,并不代表他的道德完美  。现在的权威越来越容易被收买成卖瓜老王了。这点与第二点有矛盾,靠第四点弥合;

四,看交叉佐证 。多家媒体通过多种来源报道的同一件事,可信度高 。单一信源主张一件不可证实(或不可证伪)的事情 ,哪怕被转载一亿次 ,还是孤证 ,不可信;

五,不合乎常识的不可信  。常识是个很笼统的概念 ,不如简化为:除了政治以外 ,我们在中学里学过的所有课程  。尤其是数理化 ,肯定有错 ,但我们可能一辈子也等不到它们被证明有错之时;

六,越快的新闻越模糊 。例如十分钟前纽约发生一次爆炸,那么报道可能仅仅有这一句。要是细节非常多,炸药种类伤亡人数凶手身份都挖出来了,可疑 ,真新闻不会这么快;

七 ,陈述事实和解释事实不是一回事 ,许多新闻把两者混在一起了,要分清楚 。解释是主观的 ,有立场的 ,要是解释与你的立场相悖,并不能证明陈述为假,反之亦然;

八 ,选择性报道 。高明的欺骗甚至不用说谎 ,仅仅要有选择的陈述事实,就能诱导人得出错误的结论;

九,以辞害意 。那些特别漂亮的文字,特别精妙的论证,让人看得一愣一愣的。保持冷静 ,搞清楚华丽的外衣下面 ,有没有虱子。

最后,这个世界如此残酷 ,而我们还能幸存下来,说明我们现在的生存策略是有效的。因此对于一切试图改变你世界观的文字 ,或者可能影响你决策的信息 ,在全面审慎的反思之前  ,默认它是假的 。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(作者:车载配件)